深圳无人机物流发展已形成规模化运营能力,截至 2025 年 10 月,全市无人机日均运输快件达 2 万票,建成 8 个专业运营基地,覆盖 6 个行政区并开通跨城跨海航线,标志着低空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。
目前,深圳已建成快递无人机运营基地8个,配备无人机175架,配送站点60个,开通航线449条,覆盖市内6个区。
同时,已同步开通深圳至珠海、中山和东莞的跨城跨海航线,实现同城2小时、跨城3小时送达,每日飞行超1000架次,日均运输快件2万票。
同时,深圳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加快无人接驳车技术升级,发展“无人车+快递员”混合配送模式。
以下是具体进展和特色:
-
运营基地与航线网络8个运营基地配备 175 架专业无人机,覆盖 60 个配送站点,开通 449 条航线。其中,龙岗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作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级无人机测试场,提供 12.56 平方公里、真高 200 米的测试空域,支撑技术验证与场景拓展。跨城航线方面,深圳至珠海、中山、东莞的跨海运输实现 “同城 2 小时、跨城 3 小时” 送达,每日飞行超 1000 架次。
-
空地协同物流体系丰翼科技在宝安建成全国首个 “空地协同” 智慧物流运营中心,通过无人机与无人车接驳,实现航空件从机场到社区的全流程无人化配送,日均可处理 2000 + 票快件。这种 “枢纽 + 网格 + 末端” 模式已在宝安区全域复制,并向大湾区其他城市延伸。
-
政策激励与法规创新2025 年 10 月施行的《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》提供史上最高补贴:载人 eVTOL 航空器研发企业可获 1500 万元奖励,低空物流企业年度飞行架次超 2 万次可获最高 2000 万元资助。同时,深圳率先立法规范低空经济,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明确空域管理、安全监管等细则,为商业化运营提供法律保障。
-
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全市聚集 1900 余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,形成从飞行器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。例如,丰翼科技自主研发的多旋翼无人机载重 50kg、航程 110km,支撑顺丰在大湾区的常态化运营;美团无人机搭载红外传感与激光雷达,于 2025 年 9 月实现国内首个夜间即时配送,配送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 100%。
-
多元场景落地深圳已打造 “空中生命线”(应急物资配送)、“黄金珠宝航线”(高价值品运输)、“校园无人机配送” 等特色场景。国庆假期期间,无人机在公园、景区等公共空间提供 “空投” 服务,日均最高飞行超 3000 架次,单日处理订单量同比增长 57%。
-
效率提升与环境效益无人机配送显著优化物流时效:顺丰快递员日均揽派量从 100 票提升至 120 票,整体时效最高提升 50%;美团无人机平均配送时长 15 分钟,夜间服务覆盖后激活夜间经济,商户营业时间延长 2-3 小时。环境层面,单机日均替代 12 次机动车短途运输,每公里碳排放仅为传统物流的 1/20,噪音污染降低 80%。
-
当前瓶颈低空经济仍面临空域精细化管理、安全风险防控等挑战。例如,复杂气象条件下无人机稳定性不足,部分区域存在信号干扰导致飞行中断。此外,硬件维护成本高、电池续航限制(当前主流机型续航约 1 小时)仍是规模化推广的制约因素。
-
未来目标深圳计划到 2026 年建成 1200 个低空起降点、开通 1000 条低空航线,实现 “2 小时同城、4 小时跨城” 快送服务覆盖 70% 人口。技术层面,将重点突破 5G-A 通信、AI 自主导航等核心技术,推动无人机向长航程、高载重、全自主方向升级。同时,依托 SILAS 低空智能融合系统,整合 4.6 万架无人机实时数据,构建 “空 – 天 – 地” 一体化监管网络,保障飞行安全与运营效率。
深圳的低空经济实践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 “中国方案”,其政策创新、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经验,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加速推广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36钛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36ti.com/p/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