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金秋,中国固态电池领域迎来密集突破:清华大学、中科院等科研团队相继攻克电解质材料与界面接触难题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企业加速技术落地,政策与市场形成双重驱动,标志着这项被视作 “下一代电池终极形态” 的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。
科研攻坚:破解三大核心技术死穴
10 月以来,中国科研成果两度登上国际顶刊:
-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在《自然》发表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技术,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604 Wh/kg,是当前三元锂电池的 1.9 倍,且通过 120℃热箱烘烤 6 小时、针刺测试均未发生起火爆炸;
- 中科院黄学杰团队通过碘离子修饰技术,解决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 “固固接触” 难题,使电池循环数百次后性能衰减仍可忽略;
- 中科大团队更实现电解质成本 92% 的降幅,为量产降本奠定基础。
“这些突破从材料、结构、工艺三重维度打破桎梏,”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锦指出,“尤其是界面阻抗降至 5Ω・cm² 以下,彻底告别了传统技术依赖的高压封装,为装车扫清关键障碍。”
产业加速:从原型机到装车万辆的跨越
企业端已进入规模化落地冲刺期:
- 半固态先行:卫蓝新能源与蔚来合作的 150kWh 电池包装车量超 2 万辆,实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,-20℃低温容量保持率达 85%;
- 全固态推进: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中试线建设启动,比亚迪固态电池在海豹 EV 车型进入路测,国轩高科 “金石电池” 中试良品率达 90%;
- 产能布局:赣锋锂业重庆 10GWh 基地投产,中创新航 430 Wh/kg 级电池供应低空飞行器,全球规划产能超 100GWh。
国际竞争同步升温:奔驰 EQS 测试车搭载固态电池续航 1205 公里,克罗地亚 Rimac 实现 6.5 分钟快充 80%,但中国企业在设备国产化率(100%)和产业链完整性上已形成优势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36钛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36ti.com/p/73